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自古以来,“家”就是涵育民风、官风的基本单位。"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诶,等等。不是陈炉家风故事么?怎么开始解释文字了?陈炉不都是古老的制瓷工艺、古民宅和古文化遗产吗?怎么又有家风故事了?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通过一个人一起了解陈炉古镇的家风故事。在陈炉,崔氏家族乃书香门第,其中崔乃镛正是廉*家风的代表人。
崔乃镛画像
崔乃镛(--),宇伯傲,号餐霞,陈炉人。其曾祖父崔竹堂是个远近闻名的大善人,曾率民众修建了崔家堡(即陈炉“四堡撑天遥相望”中的崔家堡)以防匪患。祖父崔重辉,康熙年间举人,施教陕甘,深研西洋妙术,精于历数推算,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学者。乃镛胞弟、堂弟也是举人。
在家庭的熏陶下崔乃镛自幼勤奋好学,饱读书籍。崔乃镛于清康熙五十九年中举人,康熙六十年()40岁时中进士,入翰林,为翰林院庶吉士。雍正二年()出任云南寻甸州知州。“鄂尔泰督云贵,奇其才,寻升东川府知府”。乾隆二年()升任湖北督粮道台。“往时粮储,得之者众贺以为美缺”,“无不载宝而还”,但其官任三年,依然两袖清风,认为“督漕共以为佳,实可叹也”。他对各级贪官污吏“愤其罔上害民,悉取而革之”,因而触犯了朝中权臣和地方贪官污吏的利益,他们捏造崔乃镛解漕赴准,擅动存公银两,以及湖北巡抚崔纪包庇袒护崔乃镛等罪名,枉奏朝廷,乾隆帝御批:“交部严察议奏”,剥夺了崔纪“督参抚审”之例,乃镛受审三年,于乾隆七年(),被革职幽禁。此时他感慨的说:“功不建,名不著,悠悠随口实”。其丈夫气不衰,并以著书奚补于世。
官家的迫害并未中止,他被幽禁在一间小屋,等待他的是流放的命运。传说一天夜里,乃镛寂寞孤独,思乡心切,思忖着如何才能不被发配到更荒僻偏远的地方去,这时他忽然察觉到门外似有人在偷听。便灵机一动,故意提高嗓音,自叹道:“发配到哪里都行,可千万别发配到熊耳山(*台岭)一带。那里臭虫虱子万万千,若到熊耳山,不被虫子吃掉,也叫蝎子草*翻”。钦差得知崔乃镛最怕到熊耳山,立即上奏,把崔乃镛发配到了熊耳山。当钦差得知熊耳山原来就是崔乃镛故乡时,方知上当。怎乃圣旨已下,成命难收,惟有懊悔而已。这仅是个传说,后人借此来表现崔先生的机敏。
后乾隆皇帝知悉他为权臣所诬,连下三道圣旨,官复原职,重新起用,然均被他以年老多病上表谢辞,并亲笔书写了一副对联:“隆恩浩荡虽暮耕亦慰暮景,飞扬跋扈岂能为贤宰竖将”。抒发了昭雪慰暮景,衷心为国民的情怀。据说第三道圣旨来时先生已不在人世。乾隆帝得知此事,命州、府各立一碑,以昭雪悼念,从此后*台岭以南崔家岭一带改称——双碑。
崔乃镛墓
除了这陈炉廉*家风“代表”人崔乃镛,我们还有刻在门楼上的“家风”。
有的门楼上面刻有“居安资深”四个字,出自于《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安心学习,就会有很深的造诣,相当于现在常说的潜心研究。有的门楼刻有紫气东来、文光远映等。门楼上还会刻有非常精美的浮雕,象征富贵的牡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等。
写到这里,不知陈炉家风故事有没有为大家带来什么启示呢?无论各位心中有何不同感悟,小编在此还是呼吁大家,路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视家风,弘扬家风。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THE
END
通达方式
1.公交路线:从陕西省西安汽车站或西安城北客运站乘坐经包茂高速发往铜川王益区的长途班车至终点,向北行驶约米后,在铜川宜上路口转乘去陈炉古镇的中巴车。
2.自驾路线:(因近期公路维修,S线路无法直接通达景区)从西安沿包茂高速到铜川王益印台出口下,右转过桥后向左直行约米向右,沿涵洞口宜上线前往约20公里即到。
3.大中型客车路线:因*陈路、宜上路限高2.85m,前往陈炉古镇的大中型客车请在包茂高速王益印台出口下,右转过桥后,向右沿G行驶约1km走S。
文字:张欣婷
排版:李佳倚
审核:薛燕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