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核保尺度的文章中,我举了修路与通车的例子,并提出核保要看概率。该文比较笼统,我详细解释一下,供参考,欢迎讨论。
一、静态核保
谈及保险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时,我们常举肥胖的例子。
肥胖会导致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
若无其他问题,医生一般只建议注意饮食,多运动,并提示有心血管方面的风险。
而核保,则可能要加费甚至拒保,因为肥胖影响寿险(身故责任)、重大疾病险(心脑血管方面重疾)、医疗险(相应疾病就诊)的费率。
这个例子漏了一环:核保就不考虑减肥的情况吗?难道就一直胖下去?
没错!就是一直胖下去!——从核保的角度,就该这么看。
因为核保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以当前状况、并且假设当前状况不变,去评估未来的风险——我称之为静态核保。这是基于控制成本、快速成交的需要。
二、静态核保并不静态
真的是完全静态吗?NO!那只是第一步。
想象如下场景:
高血压,最高/,持续吃药控制正常,与/,未规律用药,哪个预后更好?
乙肝大三阳,e抗原从00降低到,与小三阳,DNA持续升高,谁的风险更高?
疾病的发展是动态的,核保会综合评估。建议销售员充分准备,争取较好的核保结果。以乳腺结节为例:
乳腺结节常被除外承保;若连续资料显示,肿块呈现周期性变化,并伴胀痛,那就是普通增生表现,何必要除外?
ps:此处也有健康管理的思维。
以肥胖为例,
假设客户越来越胖,保险公司即便知道,也不会追着去加费,因为费率已然约定;
假设客户有效减肥,保险公司是否愿意取消加费呢?
这就是保险与健康管理的范畴了。客户状况变好,意味着更少的赔付,公司会在取消加费、甚至降低保费,与赔付改善之间,给出一个平衡区间。
当然,客户需主动发起减费请求。
三、核保的概率思维
概率思维是贯穿整个核保过程的。
简而言之,就是多长时间、多大概率发生条款约定的保险事故。这和精算是相通的。
分为两种:一是未确诊,二是已确诊或基本定性。
未确诊:
核保实务中,常有“延期到明确诊断”的结论,因为没有确诊,一般无法评估风险。
不过也需明白,并非所有异常都需要确诊。
比如这个,确诊了又如何?我不知道是啥,但能给标体。
核保常对一些未确诊的异常进行综合判断,相当于医生对某个症状做鉴别诊断。
一些诊断软件也是基于此思路,比如腹痛,通过一系列询问,给出如下结论:80%概率是疾病A,15%是疾病B,5%是疾病C。还有一些数据公司,积累案例数据后,根据无数指标或症状做回归分析,给出相关因子,辅助医生诊断。只是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