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氏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诊治案例及简析
TUhjnbcbe - 2025/3/11 0:52:00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名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女性,表现为甲状腺肿,起病缓慢,常在无意中发现,体积约为正常甲状腺的二至三倍,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有弹性如橡皮,明显结节则少见,无压痛,与四周无粘连,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晚期少数可出现轻度局部压迫症状。本病发病缓慢,初期时甲状腺功能正常,病程中有时也可出现甲亢,继而功能正常,甲减,再正常,其过程类似于亚急性甲状腺炎,但不伴疼痛等,故称为无痛性甲状腺炎。但当甲状腺破坏到一定程度,许多患者逐渐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少数呈黏液性水肿。本病有时因患者体内存在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可合并恶性贫血。根据临床表现如颈下肿大,形寒肢冷,浮肿等症状,属于中医”虚劳”、”瘿病”等范畴。

中年女性,就诊症见心悸乏力,怕冷,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减退,皮肤苍白、发凉,月经提前,经量多,经前浮肿,平素喜生闷气。舌红、苔白,脉弦细。查体左颈前可触及3厘米X3.5厘米大小肿物,随吞咽上下活动。实验室检查示T3和T4值均低下,sTSH50μU/ml,抗甲状腺抗体1:,微粒体抗体1:,血沉40mm/h。诊为桥本氏病继发甲低,证为脾肾阳虚,痰气交凝,治以温补脾肾、软坚散结用药主要有紫河车、附子、菟丝子、龙眼肉、莪术、三棱、胡桃肉、茯苓、夏枯草、僵蚕等。治疗三月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复查示T3、T4、抗甲状腺抗体、微粒体抗体均恢复正常,sTSH为11.1pU/ml,血沉2mm/h,B超显示甲状腺肿物消失。

中年女性,四十余岁,颈前肿物已二十四年,两年前出现心悸、怕热、汗出、多食、易怒,医院查T3、T4值高,后病理诊断为桥本氏病,术后半年又出现甲状腺弥漫性肿大。

本次就诊查T3、T4均高值,抗甲状腺抗体、微粒体抗体为阳性,甲状腺扫描为右叶”热结节”,诊为气阴两虚型瘿病(桥本甲状腺炎),经服党参、麦冬、五味子、姜半夏、乳香、夏枯草等,一月后症状消失,复查以上指标均恢复正常,甲状腺肿物基本消失,甲状腺扫描未见热结节。

中年女性,颈前粗肿一年余,伴气短乏力,面色少华,畏寒肢冷,晨起眼睑浮肿,纳谷欠香,大便干结,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脉沉细。查体可见双侧甲状腺一度肿大,质硬,无压痛。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微粒体抗体均增高。辨证责之阳虚痰凝,痰瘀互结型瘿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拟温阳化痰,益气活血治疗,主要用药有熟地、麻黃、肉桂、鹿角胶、白芥子、当归、川芎、山慈菇、党参、黄芪等。本方为主随证加减,共服药半年余,自觉症状消失,甲状腺肿大基本消退,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均明显降低,继续用药巩固两月,随访半年,患者病情未复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诊治案例及简析